◆ 我控诉:中国生物化学界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方舟子· “核酸营养”骗局让人想起了几年前的“水变油”骗局,二者都是用如此拙 劣的欺诈手段而风行一时,获得了大量的投资,甚至还得到一部分专家的支持。 但是二者又有两点根本的不同,使得打击“核酸营养”骗局要艰难得多。一是 “水变油”骗局的受害者是投资者,而“核酸营养”骗局的受害者却是消费者, 因此在骗局被揭穿之后,投资者仍会不择手段地继续欺骗下去,试图将损失转嫁 到消费者头上。二是“水变油”靠的是简单的魔术戏法,被抓获后难以辩解,而 “核酸营养”骗局靠的却是虚假的理论,对一般公众来说,是没有辨别理论真伪 的专业能力的,难以明白此中的是非曲折。“核酸营养”骗局的投资者也就可以 收买一批专家,炮制各种似是而非的理论,继续蒙骗公众。最近在上海举行的 “全国核酸类物质功能及应用研讨会”和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核酸类物质应用与 健康相关产业发展听证会”,上演的正是这种请出专家用小骂大帮忙、偷换概念、 混淆视听的手段,继续蒙骗消费者的闹剧。 这两个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核酸营养品”工业,对此与会者并不隐瞒, 然而打出的却是“核酸类物质”的牌子。“核酸营养品”固然可以说属于“核酸 类物质”,然而“核酸类物质”却并不等于“核酸营养品”,其含义要广泛得多。 这正是典型的偷换概念的伎俩。我们就根据其“研讨会”写入了纪要的四点共识, 来看看这些专家是如何有意偷换概念的。 “一、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在人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这已被几十年来国 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 这一点没人否认。问题是,“在人体内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的物质”和“必需 营养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许多都可以在体内从别的物 质转化而来,都不是必需营养物。举世公认的必需营养物只有蛋白质、能量(脂 肪和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四大类,核酸类物质不在其中,这也是已 被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科学研究所证实的。在听证会上,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 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说:“问题在于是否每个人都吃了富含核酸的食 品,有没有分解和消化能力,谁都知道猕猴桃含大量维C,但全世界维C照样生 产;淀粉水解都是葡萄糖,但到医院输葡萄糖和复合aa(超过8种必需氨基酸) 的大有人在,医生不会让病人回去吃两碗饭加一只老母鸡。”玩的也是这种偷换 概念的把戏。维生素C、葡萄糖和必需氨基酸都是必需营养物,因此在饮食中缺 乏、消化有问题时有必要补充,然而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因此这个类比是根本 不成立的。 “二、核酸在人体内可通过降解途径被小肠上皮吸收,也就是说,降解了的 核酸是可以被人体细胞利用的;” 核酸降解物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它们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就象毒 物也能被人体细胞吸收,并不等于毒物就能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就是说”的推 理毫无道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是核酸降解物在被人体细胞吸收后,绝大部分都 不能利用,而是进一步降解成尿酸等废物排出体外。 “三、对于特定的人群,除正常膳食外,补充适量的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对健 康是有益的;” 这“特定的人群”据说指的是“迅速成长的婴儿以及机体损伤、外科手术、 全身感染、肝功能损伤等病症和亚健康状态人群”,有什么可靠依据吗?《北京 晚报》2001年2月23日报道“听证会”的文章《我国举行首次行业听证会: 核酸风波了结》称: “专家说,经过研究发现,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 婴儿比以标准配方奶粉哺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在婴儿发育过 程中,外源核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 为淋巴组织和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因此从1980年开始,日本和某些 欧洲国家在标准配方奶粉中加入适量的核苷酸。” 看了这段话,真是让我啼笑皆非,因为它几乎一字不漏地抄袭我在《再说 “核酸营养”是个商业大骗局》一文中的解释: “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人认为这是用母乳哺育的婴儿比以标准配方奶粉哺 育的婴儿对疾病抵抗力更强的一个因素。研究者认为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外源核 苷酸对免疫功能和肠道受损后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这被解释成是因为淋巴组织和 胃肠道无法从头合成核苷酸。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目前也在标准配方奶粉中加入 适量的核苷酸……” 然而却删掉了后面更关键的话: “但是对添加核苷酸的效果,却未能取得可重复的结果。因此在美国,在标 准配方奶粉中仍未添加核苷酸。……注意,不管是婴儿也好,还是病人也好,这 都是指只服食单一的配方食物、没有任何食物核苷酸来源时,应在食物中添加适 量的核苷酸。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 奇妙功能,更没有可信赖的研究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去补充核 苷酸。” “核酸营养”的辩护者就这样通过抄袭、删改我的文章,将对“核酸营养” 骗局的揭发篡改成对“核酸营养”辩护,其专业水平如此低下,其无耻至斯! 我们再来看会议纪要的第四点: “四、核酸及其降解产物已广泛应用在医药、保健、农业、食品等领域。” 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不等于合理,比如核酸在保健、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 就是我们要制止的。它在农业领域的应用闻所未闻,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倒是有, 比如有一类核酸类药物,就有医疗价值。然而,核酸类药物的药理是利用核苷酸 类似物阻碍肿瘤细胞的核酸合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增长的效果(因为正常细胞 的核酸合成也会受阻碍,所以这类药物副作用很大),这和“核酸营养品”宣称 用外源核酸帮助正常细胞的核酸合成,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核酸营养”的辩护 者声称“在美国核酸主要用于药物治疗,已开发出的核酸类药物种类繁多”,试 图以核酸类药物的开发、运用论证毫不相干的“核酸营养品”之合理,也是偷换 概念。 与会专家称,核酸类功能食品“在美国、日本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店里举目可 见”,任何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可以证明这是欺骗中国公众的无稽之谈。在美 国的超级市场和食品店,找不到一样“核酸营养品”(唐人街销售中国产品的商 店除外)。事实上,早在1981年,“核酸营养品”已多次被美国法庭认定为 商业骗局。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署食品卫生和应用营养管理中心在1999年3 月发布的《营养品工业的经济状况的最后报告》这份几百页长篇报告中,核酸部 分只有这么一小段,全文如下: “核酸:编码遗传指令的大分子,为每一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口服的核酸 既无效也无影响,因为它们在被吸收之前,在肠道内被改变或摧毁。核酸缺乏症 并不存在。口服的药片和胶囊无毒。”(Econ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Dietary Supplement Industry Final Report, Section 4 Demand for Dietary Supplements) 要而言之,如果中国的核酸类物质工业是用于生产核酸类药物,甚至是用于 在配方奶粉中添加少量的核苷酸,我都没有异议。然而,如果是生产、推销“核 酸营养品”、保健品或化妆品(难道这些专家会愚昧到认为人的皮肤能够吸收核 酸?),则是商业骗局。如果试图用生产核酸类药物、配方奶粉的合理性证明推 销“核酸营养品”的合理性,则是做伪证。我在此根据有关报道(如果报道有误, 欢迎来函澄清),向公众指控下列参加“研讨会”和“听证会”的中国生物化学 界的专家做了伪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张树政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工业生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吴松刚 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学院院长、教授吴梧桐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教授方福德 上海市工业微生物研究所高工、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乔宾福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李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教授张惠展 中国微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程光胜 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秘书长陆长德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沈忠耀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学工程教授袁勤生 上海市营养学会理事长、上医大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柳启沛 卫生部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副秘书长黄明达 中国科协教授蔺兴澜 无锡轻工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施用晖 20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