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文化的发端和归宿──读方舟子文集《方舟在线》                ·白公·   如果在三年以前,一个刚上网的人问及何为中文网络文化的代表时,八成会 有人告诉他:“去读方舟子吧。”这个建议不会有太多异议,也不会给人以误导 和失望。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过去,中文网络已沧海桑田,于是谁若再说方舟 子是中文网络文化的代表,就会异议纷起了。幸好至今还没有中文网络文化样板 的评选。   我是1996年开始在网上读方舟子的文字的。这两年也深忧面对云蒸霞蔚 的中文网站,方舟子心理能否承受一种严重的失衡。尽管他的声音在网上一直没 有断过,甚至延展到了传统媒体上,但每次阅读他的文章,心里总是伴随着对他 孤单瘦弱身影的担忧的。直到最近读到他刚刚出版的一本网上争鸣选集《方舟在 线》,读着他那一篇篇几乎对我来说都不是初读的文章,才忽然有了些新的感触。   除了那些跟方舟子有过直接交锋并被他无情教训过的挑战者以外,大概没有 人不喜欢读方舟子的文章,甚至是基本信仰与他不尽相同的人。这原因恐怕就在 他的直率和真诚以及他的论辩精神。网上好辩之人不在少数,但以即兴式的居多, 就是北京话说的“话赶话儿”,难免未经深思熟虑。方舟子最初给人的印象也像 是即答即辩,因为他反应极快,文字虽洋洋洒洒,谋篇布局却不那么讲究。不过 这回我静下心来,把几年来他的所有立论和答辩重新通读的时候,却发现其内在 逻辑之谨严和守正竟是经年不易的。得到这个认识倒不仅仅是因为他自己声称的 “我不打无把握之战,不感情冲动,所以在较正式的辩论中不大可能犯错”,而 是因为他处处体现的“实事求是”精神。可悲的是,如今用这个词的人五十个里 有四十九个是不解其本意的──没有人肯去“实”那些繁琐的“事”了,也难怪 “求”不出“是”来。方舟子不管是讨论生物学的基本问题,还是缕析史海谜团, 不论是臧否人物,还是评说文坛是非,都比其他论者更穷究事实本相,更紧靠逻 辑出发点。当无知记者以猎奇心态鼓噪一些神秘的“科学假说”而不觉间为伪科 学张目时,方舟子会不厌其烦为你引述百年间那些虚妄的学说在国外科学界是怎 么累遭重创的;当别有用心者编造郭沫若“抄袭”他人的冤案时,方舟子不计个 人好恶,细勘所谓抄袭者和被抄者共同引用的一条书证,得出最根本的有说服力 的结论;当善良的人们代复一代陈陈相因地歌颂着那位敢骂皇上的“海公大红袍” 时,方舟子平心静气地逐条罗列明史的记载,展示给人们一个真实的“人生舞台 上的海瑞”,得出一问:“博此虚名,将焉用之?”方舟子待人过苛吗?且看他 为余秋雨、汪国真讲的公道话,处处显示其通达和公允;方舟子冷峻无情吗?读 读他纪念袁崇焕的文字和关于爱国的论述,其滚烫的热血几乎激出读者的热泪来; 方舟子趋炎附势吗?仔细读读他对“法轮功”的批判就可以知道那其实是他与伪 科学势不两立的一贯立场的逻辑结果,而不是迎时之举,对官方推出的“中国科 普网”也不留情面地一一指出它的种种常识性低级错误……这就是方舟子,一个 在科学面前眼里不揉沙子的、在人格面前不摧眉折腰的卓尔独立的热血青年。   《方舟在线》最打动人之处是作者无形间树立了一种严肃文化的风范。这无 疑得益于网络这种新兴载体──传统媒体几乎不允许涉世未深者如此自由地纵横 捭阖;也应该是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与方舟子素昧平生,援笔作评实在是有 感而发,更为借题发挥:目前中文网络的态势不可谓不兴盛,涵盖不可谓不全面, 但为什么走进网中难以像走进巴黎的博物馆或是江浙的藏书楼一样产生一种肃然 的心境呢?各种“书屋”、“图库”也够得上汗牛充栋、坐拥百城了,目眩五色 之间见到的总是网页格式的花样翻新,却少有以章句的考究、以版本的校勘、以 网站的文化风格、以主创者的学术观点取胜的网站。一言以蔽之,就是浮躁之气 。就连这本书的宣传语也不能幸免:“日均点击量高达××万次”、“可以和你 讨论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等等。这种浮躁之风,很容易弥漫网络文化的整体气 氛,更会吞噬孤独脆弱艰难生存的种种严肃追求,这就是我何以对方舟子常有一 种担忧的缘故。当我读罢《方舟在线》掩卷长思的时候,忧虑多少转化成了一丝 欣慰:网上幸好有方舟子,有他的勤勉,有他的执著,有他的求实;方舟子也不 寂寞,他不需要一呼百应,他的朋友不是网虫,而是科学。中文网络文化以方舟 子的务实作风为发端,唯愿她的归宿不要和这个作风大异其趣才好。 (寄自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