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毛购书志(98年1-6月部分)                ·肖 毛· ☆ 《地狱之花》,(日)永井荷风著,谭晶华、郭洁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年7月初版,定价:12.5元。购买日期:1998.1.12。   永井荷风,原名永井壮吉,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1879年 生于东京,父亲是个精通汉学的官吏。永井荷风早年受中西文化的教育,爱读日 中古典作品,1903年去美国留学,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1916年开始隐 居,1959年去世。代表作有:小说《地狱之花》(1902)、《梅雨时节》, 随笔《江户艺术论》(1920)、《荷风随笔》(1933)。   老实说,对于日本小说,我一向不太喜欢,只除了夏目漱石写的小说。至于 川端康成等名家,我一向不屑一顾。大江健三郎的东西更是令人恶心。我想,永 井荷风的小说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之所以买这本书,大半是因为周作人《苦 茶随笔》中译的一段永井荷风的随笔实在优美极了。但又买不到永井荷风的随笔, 才以这本小说来充数。   《苦茶随笔》第8篇《东京散策记》中说:“永井荷风最初以小说得名,但 小说我是不大喜欢的,我读荷风的作品大抵都是散文笔记。”我翻了一下《地狱 之花》,感觉和周作人一样。为了证明这点,我抄一段同书第24篇《关于命运》 中引用的《江户艺术论》里的一段如下:   “……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 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妓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的河边的夜景使 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木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 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 于我都是可喜,于我都是可怀。”   我想说,如果没有周作人如此功力的译文,恐怕这段文字在我看来会平淡得 很。 ☆ 《昆虫的故事》,(法)法布耳著,黄亚治译,花城出版社1997年6月 初版,定价:9.6元。购买日期:1998.1.12。   法布耳(1823-1915)的作品,我知道的大概只有《昆虫记》。我 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从其中编选的《蝉》。那内容的新奇,文风的优雅,译笔的 精致,令我至今仍无法忘怀。只可惜不知是谁译的。从此,我便留意搜求《昆虫 记》这本书。但十余年来,杳无音信,令我十分挂念。一月十二日,偶然在《新 晚报》的“读书”专栏上看到《昆虫记》出版的消息,一时恍若梦中,便直奔南 岗的“精华书店”,果然找到这本小书。   欣欣然回到家,翻了一下才知这只是个选本,才十万字,而原书有一、二百 万字之多呢。据此书序云,本书是花了法布耳二十年时间写成,因为他“以昆虫 学家的科学态度来观察昆虫世界,用翔实资料介绍了昆虫生活”,所以此书无论 在科学界,在文学界都非常有名。但由于卷轶浩繁,译者只摘译了关于蝉、蟋蟀 等十种常见的昆虫的段落。为什么没有全本?这本书的序里解释说因为没人肯花 这么大的精力来译──如果我们的年轻翻译家们少打一圈麻将,能耐得住译书的 寂寞,是不是会将其全部译出?   我忽然想起周作人文章里也提到过《昆虫记》,那他读的是不是全本?翻开 1923年出版的《自己的园地》第23篇“法布耳《昆虫记》”,果然看到有 关的文字:“(此书)共有11册。看见的不过一点,但是已经尽够使我十分佩 服这科学的诗人了。法布耳书中所讲的是昆虫的生活,但我们读了却觉得比看那 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我)羡慕有这样好书看的别国的少 年,也希望中国有人来做这翻译编纂的事业,即使在现在的混乱秽恶之中。”可 惜七十多年后,我们的翻译家令知堂先生失望了,因为他们中的多数(决非全部) 既没有童心,又整天忙着赚钱,哪里有闲呢?   最末,让我引用此书《蝉》那章的一段话作结:   “……四年在地下干苦工,一个月在阳光下欢乐,这就是蝉的寿命。我们不 要责备成年的蝉狂热的高奏凯歌,因为他在黑暗中待了四年,披着皱巴巴的肮脏 外套,如今他突然穿上标致的服装,长着堪与百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 光下,微醉半醺,在这个世界里,他极其快乐。为了庆祝这得之不易而又这么短 暂的幸福,歌唱得再响亮也永远不足以表示他的欢愉啊!”   这段译文译笔虽然一般,也可以看出法布耳的风格来。总的来看,整个书译 得都很一般。不过,这本《昆虫的故事》里附了一些昆虫的插图,画得也算不错, 这倒算此书的一个优点。还有一家出版社最近也出了一个《昆虫记》的节译本, 不知译文质量如何。 ☆ 《纵浪大化集》,李文俊著,九州图书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定价: 12元。购买日期:1998.1.12。   此书为《译人视野》丛书的一种。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我国的翻译名家,内 容无非是跟翻译有关的随笔、逸事。丛书的装印、四封设计非常有特色,想不到 河北也会出这样装潢水准的图书。一般的书只有四封,这套书却多了“半封”, 它既起了书套的作用,又与封面相互映衬,别有种立体而又朴素的装饰美。不过, 丛书的大部分我不很喜欢,除了李文俊的这本,故惟购其一。   我对李文俊,可谓敬佩得很,他翻译的卡夫卡《变形记》,《喧哗与骚动》 等福克纳的所有著名长篇,都已被我搜罗殆尽。我非常喜爱他的译文,真可说到 了“信达雅”的高深境界,常人难望其项背的。不过,对他本人,我了解并不多。 看了此书的首页才知他原籍广州中山,1930年生于上海,1952年毕业于 复旦大学新闻系,1953年进入《译文》(即北京《世界文学》)杂志社工作, 1988-1993年任该刊主编。   这本书里,收了不少关于福克纳、卡夫卡、马克·吐温等作家的逸事、作品 分析、翻译心得。这正是我买此书的原因。另外,书里还附有钱锺书、金克木、 周作人、朱光潜等人的手迹,这格外地教我惊喜。而书里附印的数幅外国作品中 的插图、版画,更让我意外地满意。总之,我很高兴买了这么一本书,它是真正 的学者写的真正的随笔,不象余秋雨、周国平等所谓的名家随笔看了那么教人恶 心。 ☆ 《灯塔看守人》,(波兰)显克微支著,翁文达译,上海译文出版1997 年8月初版,定价:18.2元。购买日期:1998.1.23。   显氏以历史长篇名于世,著名的有长篇历史小说《十字军骑士》(此书我9 8年4月以十元之价购于书摊,觉价甚廉。是上海译文出版社78年第1版,上 下两册,原价2.55元)。然以吾管见,其短篇如《灯塔看守人》、《老仆人》 等更为卓越。但翁先生译笔之劣,教我难以想象。记得我在192(7?)年的 《小说月报》上读过鲁彦译的《老仆人》,深为其文打动。可看了翁文达译的这 本《灯塔看守人》里的首篇《老仆人》后,我大吃一惊。这就是曾感动过我的小 说?找来鲁译对照,才知责任不在显克微支。翁文达的翻译纯属“糟蹋艺术”。 如果谁想看显克微支的小说,千万不要买这本书,切记,切记! ☆ 《都兰趣话》,(法)巴尔扎克著,施康强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 年12月初版,定价:15.8元。购买日期:1998.1.25。   若说外国文学中,我最讨厌的作家及其作品多数在哪个国家的话,我可以毫 不犹豫地说:俄国与法国。这两个国家里,我最受不了的作家太多了,如托尔斯 泰、福楼拜、雨果、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等。不过,屠格涅夫的散文(决不是 他的小说!),邦达列夫的散文,波德莱尔的诗及散文,萨特、加谬的全部作品 我还是非常喜欢的。   为什么我讨厌他们的作品?简单地说,如果看完了(仅仅是如果)《复活》, 大概我会累死;而如果四大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改成一本,我也不会觉得 缺了多少。也就是说,俄国与法国的多数小说,里面总有数不清的废话,而我不 想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到那上面去。   所以,我之所以买的这本《都兰趣话》,完全不是因为它是“用古 法语写的仿拉伯雷笔法的内容颇似《十日谈》的故事集”,而是因为书中收有大 量精致的、不次于《十日谈》中所附版画插图的插图。由于插图不能撕下来单卖 给我,才只好连那些文字一块买了下来。这是典型的“买椟还珠”,但我认为这 “椟”,实胜其“珠”太多了。 ☆ 《高尔斯华绥中短篇小说集》,(英)高尔斯华绥著,陈焘宇编选,上海译 文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定价:10.8元。购买日期:1998.2. 6。   这是译文出版社的《高尔斯华绥文集》系列的最新一本。高尔斯华绥(18 67-1933),是英国二十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长篇 三部曲《福尔赛世家》、《现代喜剧》、《尾声》,每部又包括三部,共九部。 可惜《现代喜剧》、《尾声》中有三部我一直没有买到,其余的我都有。至于他 的中短篇,过去只看过一个《苹果树》,所以这次能买到他的短篇集,很是高兴。 在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里,高尔斯华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作家,犹为多数现代派 作家(如弗吉尼亚·伍尔夫)所不齿,这多半跟他固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有关。 正因此,他一直以莫泊桑、屠格涅夫为楷模,他的小说风格──尤其短篇,有着 很深的法国小说的痕迹。而我喜欢高尔斯华绥的作品,却不是因为这点。当然, 我也同意现实主义已经走向没落,但作家用什么创作手法并没有关系,只要能很 好地表达主题。   这本小说集共收十五篇小说,内容有关于家庭琐事的(《善行》(1922 ),《讹诈》(1921)),描写人内心世界的(《良心》,《超凡入圣》), 人性剖析的(《勇气》,《囚犯》(1909),《在前的和在后的》,《品质》 ),关于反战的(《咬人的狗丧了命》,《宝石》、《战败》、《苦闷》),抒 写爱情悲欢的(《苹果树》,《德文郡》)。总的来说,高尔斯华绥的这些小说 虽然以现实主义为基调,但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大量传统小说里没有的心理 分析描写手法。   本书的三个中篇里,《在前的和在后的》写得很糟糕。《苹果树》却写得回 肠荡气,其中有些既优美细腻,又散发出淡淡的伤感的抒写,读来让人分外感动。 《德文郡》的情节与《苹果树》大同小异,只不过采用了书信体。同样,作为爱 情象征的苹果树在《德文郡》里也一再出现。这种手法,叫我想起德国施托姆的 创作手法来。施托姆的《茵梦湖》中那可望不可即的睡莲,《双影人》中的忍冬 花等,不都是用有象征意味的什物来代表纯真的爱情吗?   关于战争的小说,这里收了很多,可除了《咬人的狗丧了命》还说得过去外, 其余的都很差劲。我想这是他本人没有亲历战争的缘故。   他其余的小说也不怎么样,只除了《囚犯》和《品质》这两篇。《品质》是 我看过的高尔斯华绥写得最动人的短篇小说!另一篇《囚犯》的立意有些象茨威 格1941年写的《象棋的故事》,只是《象棋的故事》写得更深刻、更有思想 性。也许,《象棋的故事》是在借鉴了这篇小说后,再加上茨威格本人的深刻体 会,才会显得更胜一筹的吧。 ☆ 《失控的陪审团》,(美)约·格里森姆著,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定 价:18.2元。购买日期:1998.2.24。   和约·格里森姆以前的作品一样,这也是一本“律师”小说。小说写了一个 女人因丈夫过度吸烟致死而准备起诉一家烟草公司。这家烟草公司重金聘请了名 律师基奇来辩护。基奇曾代理过55次烟草官司,都曾胜诉。不过,他靠的只是 各种卑鄙手段,这回也不例外。   开审前,他花费大量资金调查可能成为12人陪审团成员的所有候选人的资 料,千方百计想把能作出有利被告裁决的人弄进陪审团。他的阴谋也几乎得逞。 然而,庭审进行数日后,他发现陪审团中有一个叫尼可拉斯的男青年竟然控制了 陪审团,并派他的女友马莉要挟基奇:如果基奇能拿出一千万,就可以让烟草公 司胜诉。基奇于无奈之中同意了这个要求。没想到,最后尼可拉斯竟引导陪审团 作出判烟草公司付4.2亿赔偿的决定。基奇从此名声扫地,再也没人愿找他打 官司了。而尼可拉斯及其女友也杳无踪迹。不久,马莉找到基奇,将一千万归还, 并告诉他这么做的原因。原来,马莉的亲人就是因吸烟亡故的,所以她与尼可拉 斯一直在找机会抱复。那一千万,马莉用来倒卖烟草公司的股票,所赚的钱早已 超过本金……   这篇小说可说是约·格里森姆近年最好的作品之一,不读是非常遗憾的。如 果你喜欢读“律师”小说,约·格里森姆的作品更是你的唯一选择。为什么约· 格里森姆的“律师”小说写得这么棒?看一下他的简历即知:1955年生于阿 肯色州的琼斯伯勒,其父为建筑工人。1981年任律师。1983年进入密西 西比议会。1990年辞职,开始搞创作。作品的畅销使他关闭了自己的律师事 务所,开始专职创作。正因为他有着丰富的经验,才能把小说写得那么好。当然 这只是原因之一。   译林出版社近年来几乎出版了他的全部作品。如果有谁感兴趣,可以找来一 看,这里我把名单列在下面:   1992年:《陷阱》(他的首部,也是最差的作品)、《鹈鹕案件》   1993年:《终极证人》   1995年:《毒气室》、《超级说客》   1996年:《失控的陪审团》   1997年:《合伙人》(载于98年第2期《译林》,写得非常过瘾) ☆ 《铁皮鼓》,(西德)君特·格拉斯著,胡其鼎译,漓江出版社1998年 1月第1版,定价:22元。   此书作者,是当代世界文坛上颇有名气的西德作家,1927年生于但泽 (今波兰格但斯克)。是西德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画家。他最有名的 小说有但泽三部曲《铁皮鼓》、《猫与鼠》(1961)、《狗年月》(196 3)。   这本书的内容很奇特,描写了一个侏儒奥斯卡·马策拉特的坎坷经历。他生 来鸡胸驼背,其貌不扬,却有着能喊碎玻璃的特异功能。别人认为他有精神病, 把他关进医院。他只好终日与铁皮鼓为伴。此书是以1899-1953年间德 国风云变幻的历史为背景的。书中第二部分专门描写的1933年希特勒任总理 后纳粹在但泽抬头,大肆迫害犹太人的内容,曾引起很大反响。有人评价这本书 时说:“这是本以畸形观察反映畸形时代的书。”的确如此。读这本书,总会让 人联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来。这本书还被改编为电影,并曾获奥斯卡最佳外 语片奖。   对德语小说,我特别偏爱。无论是以抒情见长的赫尔曼·黑塞、施托姆,还 是以批判现实著称的托马斯·曼、莱茵里希·伯尔,或是充满现代派气息的卡夫 卡,都曾感动过我。我想,这本书大概也会名副其实的。印象中,人民文学出版 社80年代曾出过此书,只是当时印数少我又没有钱买,只得作罢。故月前在南 岗书店再遇此书时,我的心情可以用大喜过望来形容。 ☆ 《灯下集》,吴晗著,三联出版社60年8月初版,79年3月第6次印刷, 定价:0.56元。   吴晗这个名字,熟悉《三家村札记》的人一定不会陌生,他曾担任过北京副 市长,学术委员。他的专长也是搞历史研究的。所以这本集子里收的全是历史随 笔。用吴晗在序里的话来说,这个集子里写的是关于“打仗,服装,三国戏”的 随笔。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凌宇在《沈从文传》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有一次, 吴晗去北京历史博物馆参观,那里的研究员沈从文见了他,便悄悄避开。事后, 领导指责沈从文的失礼,沈从文却说:“我见他,鞠躬如也;他见我,也是鞠躬 如也。”原来,吴晗根本不懂什么考古知识。这点沈从文最清楚,因为他是吴晗 的老师。为避免尴尬,沈从文又怎能不躲?令人欣慰的是,不管沈从文文革时遭 到郭沫若等人怎样的冷嘲,现在终于有了该有的地位。   这本书是我在地摊上以三元钱买来的旧书,不过里面很新,我很满意。 ☆ 《关于鲁迅》,止庵编,新疆人民出版社97年3月首版,98年1月第2 版,定价:24.8元。   周作人那不温不火的文风,信手拈来的洒脱,底蕴厚实的思想,在他的早期 散文里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只是令人难以相信的是他的回忆文章也会这么出色 ──这在《知堂回想录》里已见端倪。而从这本《关于鲁迅》中,我惊喜地发现, 里面的文字还是我所熟稔的风格。有必要说明的是,这个题目是编者止庵自加的, 里面的文字其实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集子:《鲁迅的故家》(1953年出版)、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1954年出版)、《鲁迅的青年时代》(1957年 5月第1版,定价0.42元。我年内从地摊上曾觅到)。   正所谓文如其人,周作人的文字还是满足于书写心中认定的事实而不管别人 如何说。大有清末诗人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的精神。当时的鲁迅,早已被套 上了神圣的光环,蒙受了“神”而非人的待遇。但周作人笔下的鲁迅却是个真正 的人。另外,由于两人的关系,周作人掌握的资料之多之准是别人难以企及的, 所以我们可以从他的书中看到活生生的鲁迅。还有,周作人以自己的体会分析了 鲁迅作品中的掌故及优劣处。如他指出,《药》中关于有人在夏榆坟上献花环的 描写只是鲁迅的艺术夸张。按绍兴当地习惯,没有向死者坟上献花环的风俗。还 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些记忆错误,比如百草园中根本没有鲁迅念念 不忘的“覆盆子”等等。当然,周作人笔下的鲁迅是有所保留的,因日本妻子信 子而与鲁迅“兄弟失和”后有关鲁迅的事他丝毫未提,不过这也更合他“知之为 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知堂观。   另外想说的是,一般人关于鲁迅的传记、回忆录,坊间出版甚多,我也没有 看过。不过据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中所说,大多乱七八糟。前几年北京十月文 艺出版社出过一本厚厚的林志浩编的《鲁迅传》,也没什么新意。鲁迅亲人写的 回忆录,除了许广平、周海婴等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鲁迅三弟周建人的《鲁迅 故家的败落》(87年7月湖南文艺版)。其中也有些东西可看。说到这里,我 想起钱理群编的《周作人传》中记载的一端经历:建国后,周作人与周建人只见 过一面,而周建人对周作人只有憎恨。那以后,不管周作人的生活多么艰难,他 也从未帮过忙。   关于周作人的传记,目前多了起来。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钱理群编的 《周作人传》最好,上海原《书城》的主编倪墨焱编的还差强人意,其余的都不 值一提。   关于周作人,我想要说的还很多,一时难以尽述,就此打住。此时,我忽然 想起周作人60岁生日那天写下的自寿诗中的末两句:“低头只顾贪玩耍,忘却 斜阳上土堆”,感触万千。 ☆ 《南村辍耕录》,(元)陶宗仪著,中华书局1959年2月初版,199 7年11月再印,定价:16.5元。购买日期:1998.5.24。   陶宗仪的故事,在中学时就听说过。他的《南村辍耕录》,亦有耳闻,知道 是本史料笔记,却一直无缘得见。   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元末明初浙江黄岩人,定居于松江。此书的成书 经历,据书前原序云:“……家于松南,作劳之暇,每以笔墨自随,时时辍耕, 休于树阴,抱膝而叹,鼓腹而歌,遇事肯綮,摘叶书之,如是者十载,萃而录之, 合三十卷,题曰:《南村辍耕录》。”   可知陶宗仪虽不是个勤快的农人,却是个笔耕不辍的学者。那么,他耗时十 载著成的这本书里都有哪些内容?我初步分了一下类,大概有这几方面:(元代 的)历史、社会掌故、典章、文物稽古、戏剧、书画、诗话、医药、地理、方志、 志怪、经传或俗语释词、碑帖篆刻、异族民俗、科技等等,数不胜数!这哪里是 简单的史料笔记,简直是元朝的“清明上河图”,是元代的大百科全书!   最后,只想再提两点:一是《南村辍耕录》中有大量志怪之作,没什么意思; 二是他还著有《说郛》100卷,今已佚30卷,由汉魏至宋元的600种笔记 小说汇编而成,估计能很好,可惜我没见着。 ☆ 《骗局》,(美)迈克尔·弗瑞尔著,杨晓荣、李霞、于群译,译林出版社 1997年12月初版,定价:19.5元。购买日期:1998.6.20。   在这世上,我们总要爱一些人,但我们所爱的人未必有多么伟大;同样,我 们也会讨厌甚至痛恨一些人,但我们所恨的人或许并不卑微。因为每个人都有其 两面性,我们的了解往往只是片面的--就是说,人性从来就不是唯一的,一个 人可能同时是魔鬼与圣灵的统一体,却不可能永远是魔鬼或是圣灵。只不过,我 们在所爱的人身上看到的圣灵的影子要深一些,在所恨的人身上看到的只是其作 为魔鬼的那一部分,所以我们的爱与恨在别人看来未必有道理--而我们又不能 象罗马神话中的JANUS那样,有两副可以同时前瞻后顾的面孔与大脑,因此 我们的判断必然存在着片面性,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也正鉴于此,我们才常常悲 叹人性的复杂。   以上就是我读了《骗局》后产生的感受之一。读这本小说前,你能够想象出 有这样一种人,能一手提着画笔,在画布上创作着或许可以名世的作品;另一手 却同时握着手枪,无情地射向敌人吗?你更想象不到还会有一边朝朋友射出卑鄙 的子弹,一边从眼里滚出大颗大颗真正痛苦的泪水的人吧。以上这两种人,不过 是这部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形象而已。在这部长达四十万字的通俗小说中,主要人 物虽不多,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复杂的灵魂、迥异的人性,残酷的现实与各色 的欲望。不要说在通俗小说里,就是所谓的严肃小说里能够发掘出如此深刻主题 的作品也不多见。   而它紧张的情节又确是优秀通俗小说所独有的。掩上书卷,你依然可以听到 不绝如缕的枪声,看到那些鲜血。是谁造成这种残酷的现实,改变了我们最初的 理想?是社会本身,更是每个人自己。   总的来说,这部小说从情节到主题都十分优秀。不过,小说还有另外一个特 色,就是文笔幽默含蓄,心理描写细腻优美、情景交融,这是一般通俗小说中没 有的。 (寄自中国大陆)